近日有消息指出,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已试运行新版个人征信报告。新版征信中,有一条关于房贷的新变化很耐人寻味。
旧版征信:夫妻双方共同还款,男方主贷,女方征信不体现负债。
新版征信:作为共同借款人,双方征信均体现负债。
产生影响:今后夫妻双方所购房屋,离婚后,非主贷人再次买房属于有房有贷,首付80%,离婚后无法低首付购房。
除此之外,贷款逾期、信用卡套现等行为也同样影响房贷。
很明显,新版征信,在控制多套房的拥趸者。
全民楼市投资热
图片来源:网易数读
《2018年第一季度城镇家庭资产指数报告显示》城镇家庭新购住房正在发生结构性改变。
2008年,商品住宅销售中首次购房家庭占比69.7%,拥有3套以上住房家庭仅占3.2%。
这一数据在十年后的2018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2018年,首套房家庭占比30.8%,二套房家庭占比43.8%,三套以上已经达到25.4%(与十年前相比翻了8倍)。
观察近十年城镇家庭购房意识,同样有明显变化。
2008年,刚需新购住房占比在69.7%,投资性购房占比约为19.6%。
这一数据,到十年后的2018年几乎掉了个。
2018年第三季度,购房投资性需求占了58.2%,而刚需购房仅占16.1%。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需求与刚需购房目的占比越拉越大。
首先,近十年,中国经济高速增长,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,可支配收入增加;加上物价上涨,通货膨胀,资产保值需求强烈。
其次,房价连年上涨,相比于其他投资渠道,房产投资具有高收益低风险性,被人们青睐。
再次,房价的上涨,导致购房人群两极化,经济充裕家庭有能力配置多套房产,而经济相对紧张的家庭要么暂停买房需求,要么将购房需求向价格可承受区域转移(这部分需求也可以看做变相的异地投资)。
“炒房”即将终结
对房子投资属性的过度追逐,让住房资源不均加剧。
一是,房产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,投资需求不断扩大化,使住房居住属性被逐渐淡化,市场真正刚需被挤压。
二是,住房投资属性的不断加码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房价上涨,掩盖了真实的市场状况,部分区域市场甚至出现虚假繁荣。
房产投资属性的不断膨胀,对市场而言具有一定的危险性。
泡沫加剧,库存从显性转为隐性,刚需骤降并且无力承接高位市场,从而导致不平衡。
所以,对于“房住不炒”这个概念,虽然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没有指出,但在未来一段时间一定会是国家级政策的指导方针。
而文章开头提到的关于“夫妻”共担贷款的新征信政策,只是整个政策里的很小一环。
从最近各种各样的消息里,我们其实可以大致能分析出打击“炒房”的进程。
在技术层面,自从互联网崛起以后,国家一直在做一件事,叫全国联网。而这件事,预计近两年就可以完成。
全国联网的结果是个人信息的极度透明化。社保、户口、信贷记录等等,想调取基本上是分分钟的事情。
当然,名下资产(房产)也在这之列。定义首套房可能将不再局限于地域。
今年的调控指导方针,叫“一城一策”。这个词的背后,其实涵盖了“房住不炒”。
我们从目前有动作的城市看,除了一些“扛不住”的城市步子迈的相对稍微大点。
大部分不愁发展的城市基本上遵循了两条主线:率先保证首套刚需,对多套房严控。
加“杠杆”——普通人“囤房”常用手段。
从银行批款审核标准来看,房贷批款要求越来越高。而国家对于房屋抵押贷款,违规贷款等等各种贷款途径的监管在加强。
而对银行放款房贷来看,多套房有可能根本不给房贷(现在许多城市已经对3套及以上购房停贷)。
“房地产税”的话题纷纷扬扬已经持续了几年。而今年香港的空置税已经临门一脚,大陆房地产税立法也在加速进程。
小融预测,房地产税收未来或许简阳贷款将实现分类收取,刚需首套极有可能少收或不收;多套房税收比例应该不小。
在多重作用之下,少则三五年,房产对普通人的投资价值将逐渐降低吸引力,房价将走向平稳,回归市场。
关注公众号“小融说房”(ID:fangdai123),获取更多房产相关资讯。
【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】凡注明 “融360原创”之作品,未经融360书面授权,任何单位、组织和个人均不得转载、摘编或者采取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获书面授权的,注明来源融360。违反上述声明对融360合法权益造成侵害的,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。作品中的材料及结论仅供用户参考,不构成操作建议。获取书面授权请发邮件至:academy@rong360.简阳贷款com